据陈志宏回忆,国家从“六五”期间开始对全钢胎攻关。但因设备、原材料等配套产业均不成熟,几次攻关的效果都不太理想,走了一段弯路。
陈志宏介绍说,当年国内只能引进国外上世纪70年代的全钢胎生产技术,产品都是有内胎轮胎,最多是70、80系列产品,60系列以下的产品别人根本不和你谈;骨架材料也多用尼龙帘线,根本没有使用高性能聚酯帘线的。为此,1985年,有关部门明确提出把子午胎改造列为中国橡胶工业发展的第一重点,并正式将子午胎项目列入了国家“七五”发展规划。“八五”期间,原化工部下达任务,进行“子午胎一条龙”科技攻关,开始组织科研院所和工厂共同进行设备、原材料等的国产化攻关。
上世纪90年代初,国产化条件开始逐渐成熟。“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发年产30万条扁平化、无内胎轿车子午胎生产技术以及“九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高速、低滚动阻力子午胎系列产品生产技术开发项目也终于结出硕果。北京橡胶院和成山集团合作,在一切空白的基础上,真正将引进技术融入国内生产实践,利用有限元分析和国内配套产品,自己开发出高速度扁平化无内胎轮胎、公制款断面轮胎。国产聚酯帘线作胎体材料的轿车子午胎和轻卡子午胎系列产品,国外不愿转让的60、65系列轿车子午胎,也开始打上了“中国制造”的烙印。我国轮胎工业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逐渐接近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之后,在高速公路大发展的带动下,2002年之后我国子午胎新品研发更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良好势头,在产品规格、花纹设计、特殊功能开发等方面都有了较大进展。从产品上看,现在轮胎行业已经获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始创新特性的国际前沿技术成果。2005年北京首创推出了融不同环境下生存的动物特性、运动机理、结构特性于轮胎设计的仿生“绿色轮胎”;新一代安全环保绿色轮胎――跑气保用轮胎2007年已在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这些国际上刚刚兴起的轮胎新产品,我国从研发到工业化生产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上海天衣轮胎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戳破不漏气安全轮胎,从反向思维入手,堪称是对轮胎防漏气技术的一次“革命”。被极少数国外企业垄断技术和设备的巨型工程子午胎今年在我国也已实现批量生产。世界上只有4个国家的5家企业掌握生产技术的航空子午胎,在昊华南方桂林曙光橡胶工业研究院和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联合攻关下,2008年一举实现了“零”突破。国外用近30年时间才实现的目标,中国人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同时实现了结构子午化、骨架芳纶化。要是没有当年的子午胎技术攻关,这一切都将不可想象。